从训练场到救灾线:榕江巷道里的“中国脊梁”这样炼就

2025-07-09 17:11

近日,一段贵州榕江灾后重建一线的视频,让无数网友热泪盈眶。画面中,一个奋力拉着清淤车前行的背影,被大家称为“中国脊梁”。

记者采访到了这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。他叫马东昇,来自武警贵州总队。

6月28日,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再次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。武警贵州总队闻令增派1000余名官兵,携挖掘机、推土机等装备紧急驰援,马东昇就是其中一员。

一到榕江,他们立刻协助转移群众;当天夜里洪水退去,第二天一早,马东昇就和战友们扎进了灾后重建的攻坚战场。

疏通、清淤、防疫……增援榕江的一周里,他们“一仗接着一仗打”,所到之处,逐步还原街巷、商店原本的通畅整洁。

硬骨头!地下超市清淤 每半小时透一次气

马东昇参与清淤的任务点有:一个超市、一条巷道、两条街道。

“清理难度最大的,是合力超市。”马东昇介绍,合力超市位于常驰广场负一层,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,先抽水、后清淤,抽水有专业排水车,清淤很依赖人工。

马东昇和战友们在合力超市清淤

“超市里东西特别多,全部被淤泥覆盖,连房屋顶部的消防管道上也卡着东西。”他说。7月3日和4日,马东昇就和战友们努力啃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
第一个挑战,是电源损坏,超市内一片漆黑。最初,武警官兵们,只能带着探照灯作业,好在后面县供电部门运来发电机,重新牵线装灯,提供了临时光源。

第二个挑战,是空气质量差。超市内原有的肉类、蔬果等生熟食品长时间泡水,腐败严重,空气里异味弥漫。

“其他地方12小时一换班,超市是6小时一换班。而且,由于空气实在太差,每隔半小时,就得轮换一次人员,上来透气。”他说。

当最后一片淤泥被清理干净,看着逐渐露出原貌的超市地面,大家满是泥污的脸上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很感动!“志愿者、群众和我们并肩战斗”

“清理难度第二的,就是视频中被记者拍到背影的巷道。”马东昇说。

巷道比较狭窄,主要靠人工把淤泥和杂物运出去。尤其,还包括一段长约25米、倾斜近45度的斜坡。

清理巷道的第一天,他就在斜坡这里摔了一跤:坡陡路滑,一下没有稳住崴了脚,摔倒时手推车的把手,正好撞在左手上臂。“到现在还有乌青呢,幸好不影响后续的任务。”说到这儿,马东昇嘿嘿一笑。

相对而言,街道的清理相对轻松点。街道宽敞,推土机、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装备能够开进去作业,武警官兵主要负责清理机械“照顾不到”的地方。

援助结束,武警官兵即将乘车返程,当地群众在车身上写下感谢与祝福的话语。

说起在榕江期间让自己感动的事,马东昇首先想到的,是“军民一心”重建家园的场景:“本地的叔叔阿姨,还有从各地赶来的志愿者,大家主动拿起工具,和我们一起清理淤泥。那一刻心里特别暖,感觉我们不是在‘孤军奋战’,身后的支援力量特别强大。”

还有,榕江本地的一些居民见武警战士们在毒辣的太阳下劳动,纷纷送来切好的西瓜、冰镇的矿泉水。“按纪律我们不能收,而且自己也带了水。不过,心里真的很感动!”

勇担当!平日“百炼成钢” 关键时冲锋在前

“以往都是参加部队的行动和训练,参与抢险救灾、灾后建设还是第一回。”

有些地方淤泥很深,每挪一步都得费很大劲,反倒走快些能更顺利前进;把清理出来的杂物、淤泥装进手推车时,动作得轻一点,不然泥水容易溅进眼睛……这些是马东昇在清淤时总结出的小技巧。

7月初的榕江,每天最高气温达32到36摄氏度,阳光直晒下,不少战友的手臂都晒脱了皮。而且,为防范汛后病毒,武警战士们多数时间都得戴着口罩,闷热难耐。

“清淤工作环境艰苦。但每天的运动量,与日常训练相比,倒也算不上很多。”他介绍,在部队每天早晨6点20分起床开始锻炼,下午还有一个半小时的体能训练。力量训练、耐力训练、技能训练,各类训练每日科学“配比”,有一整套系统的锻炼方案。

马东昇

正是日常扎实的训练,让武警战士们在榕江的清淤过程中,展现出过硬的素质和本领,从容应对重重挑战。

马东昇今年26岁,四川巴中人,已在部队服役5年。由于表现优秀,2023年被提拔为副班长,负责班上内务建设、安全管理和新兵下连的传帮带教工作,担任中队刺杀课目教练员。

采访中,记者随口称他“马警官”,却被认真纠正了好几回:“这不对,我不是警官,而是一名战士。”朴实的话语里,透着对“战士”二字的格外珍视。

采访结束,他特意通过书面的方式,向记者发来一段话:“网友所说的‘中国脊梁’从不是某个人的勋章,而是千万个我们汇聚在一起的精神长城,我们会继续以‘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’的战斗精神,把各项任务完成好,请党和人民放心。”

设计:李晶晶